性價比[編輯]

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(重定向自CP值
 

性價比,即「性能與價格比較」,是用來權衡商品在客觀的可買性上所做的量化。坊間通用的性價比=性能÷價格(capacity÷price)[1],反映了單位付出所購得的商品性能。性價比高,則物超所值,買家可考慮出手。但採用坊間通用的「CP值」是非正規,甚至錯誤的用法[2]

性價比的變化可能分為三種。性價比增加,可能由於性能增加的速率大於價格增加的速率,也可能由於性能減少的速率低於價格降低的速率,或因為性能增長而同時價格下調;性價比減少,則與上述關係相反;性價比不變,說明性能和價格的變化率相同。

性價比增加的一個典型事例是當今電子商品和信息產品,隨著科技的進步,電子商品的性能上升飛速,但由於製造水平的提高及成本的下跌,同型號產品的價格不斷下跌,造成了性價比的提高。在1990年代,一台個人電腦往往售超過一萬元港幣,但現今的個人電腦只需二三千元左右。

買家在購買商品時,將性價比作為考慮因素是十分重要的。若只關注價格的低廉往往會忽視性能的不足。

其他語言[編輯]

在其他語言中也有類似性價比的概念,但經常將性能和價格倒置,即其度量與中文的性價比成反比,他們的指數愈低才愈物超所值,例如英語Price/performance ratio德語Preis-Leistungs-Verhältnis等。

參考[編輯]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